English

清档中的朱智与杭州六和塔

2008-09-07 17:10:00 来源:博览群书 孔祥吉 我有话说

最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了一则消息,100多位来自世界14个国家颇有名望的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在杭州举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经验交流会,对保护维修世界遗产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提到杭州的遗产保护,人们就会想到那里有名的历史遗产六和塔;而提到六和塔,人们往往就会想到朱智。因为朱智是晚清为保护维

修六和塔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

杭州人怀念朱智

朱智聪明好学,才望过人,且家境丰饶,但是,在科举场上,却不是一帆风顺,最后的功名,也只是举人。因此,无论在《清史稿》,还是在《清代名人传记》,乃至浙江地方志中,都很难找到一篇像样的有关朱智生平事迹的传略。

尽管如此,杭州人并没有忘记朱智。在许多介绍六和塔的文章中,几乎都会提及他的名字。我在杭州网上,看到有一位研究杭州历史掌故方面的学者曹晓波,写了一篇名为《寻找元宝街一号的主人》的文章。曹文称:朱智的家在杭州城里元宝街一号。而他的墓地,则在离六和塔不远的徐村。朱智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朱曰慈,夫君应德闳,生下第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朱家,取名朱应鹏。朱应鹏又名“朱振宜”,民国前期曾任上海申报总编辑,多有文字及绘画著作。对杭州的老宅,他们几乎从不过问。

曹文还揭示,光绪年间朱智由京师返回杭州后,与时任两江总督的左宗棠,以及后来担任此职的曾国荃时有往来。据朱智后裔朱建先生回忆,元宝街老宅正厅的二楼,原来摆放着整箱的文物资料。有一木匣,装的就是向朝廷的奏章,有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等催要军饷的信笺。可惜,后来全毁于一旦,连朱智的生卒都无法查证。

朱家所藏资料“全毁于一旦”,史料难求,我想这大概是人们对朱智了解不多的重要原因。而且,其后人之回忆亦不尽可信。后来,我在翻阅所抄档案时,忽然发现了二十多年前摘抄有关朱智的《遗折》和其他一些有关其生平的档案史料,不禁欣喜万分。当年我在抄录《遗折》时,还特别加以备注说明,之所以在汗牛充栋的档案中详细摘录此折,是因为我曾两次登临位于钱塘江畔的六和塔。

六和塔历史悠久,初建于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至今已有一千余载。它矗立在山水之间,伟岸挺拔,直冲云霄,堪称为我国楼阁式古塔的代表工程,是杭州人的骄傲。

至今我仍记得第一次登临六和塔的情景。那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一个仲秋季节,我只身一人前往。当时正是钱塘观潮的最佳季节。而六和塔,又是观潮的最佳处所。我在塔上举目观望,只见奔腾汹涌的钱塘江水,在出海口遇到河床之中沙坎的阻挡,形成数米高的浪潮,而且,前潮未进,后者涌来,波涛重叠,白浪滔天,潮水吞吐,怒吼如雷,声震数里,此情此景,真叫人终身难忘。

这无疑是我记得朱智名字的缘由。

朱智的军机章京生涯

朱智一生的黄金时期,都生活在北京城里,而且,多半时间是在紫禁城内太和殿后边的军机章京值房中度过的。朱智在历史上之所以为学者称道,主要是因为他补写了梁章钜编纂的《枢垣记略》。此书是专门介绍军机处的建立、职能,以及人员组成的资料汇编。该书在军机章京提名录一节中写明:

朱智,字茗笙,浙江钱塘人。咸丰辛亥举人。八年七月由工部主事入直,现官太仆寺卿。(梁章钜、朱智撰:《枢垣记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0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

以上文字其实是朱智的自我介绍。中华书局重刊《枢垣记略》时,点校者说明称:

朱智,字茗笙,浙江钱塘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历任工部主事、军机处章京、通政使副使、大理寺卿、太仆寺卿等。光绪五年(1879)任兵部侍郎,七年(1881)病免回钱塘。十六年(1890)因在家乡办赈出力,受到嘉奖。

坊间关于朱智生平的介绍,大多依据以上文字。然而,严格说来,朱智所述并不准确。因为朱智担任军机章京时,并非主事,而是候补主事。从候补主事到主事,朱智付出了三年多的青春年华。

据《枢垣记略》卷五除授四记述,朱智是咸丰八年春,考取军机章京的。是年四月二十八日奉旨:方鼎锐、朱学勤、朱智、张德容、靳邦庆、李鹤龄、许庚身、蒋继洙、蔡兆槐、杜来锡、张丙炎、王恩炳、钱应溥,俱著记名以军机章京补用。(第50页)

当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在南方各省如火如荼;清政府调兵遣将,军机处事务繁忙。故清廷一次就选拔了十三名汉人小京官补用军机章京。同时与朱智一起考取军机章京的,还有其同乡、后来成为军机大臣的浙江仁和人许庚身、嘉兴人钱应溥。许、钱二人,在军机章京任上,资历似乎都比朱智要浅些,但是,他们后来居上,在光绪朝当上了军机大臣,《清史稿》等书均有二人传记。朱智则因去职太早,失去了进一步升迁之机会。

咸丰八年七月,朱智正式到军机处担任章京。据《枢垣记略》载:

咸丰十一年四月初二日本处奏:缮办汉档告竣,所有派出总校之工部候补主事朱智、户部候补主事蔡兆槐,总司校对,颇为详慎,自应量予鼓励。恳恩准令朱智遇有本部主事缺出,无论题选咨留,尽先补用。奉旨:朱智著遇有本部主事缺出,无论题选咨留,尽先补用。(第108页)

文中的“本处”,是军机处的自称。一般说来,能考中军机章京者,大多是头脑机敏、文字优长、集一时才望之选的人才。清制:在军机处入值的人员,无论是军机大臣,还是军机章京,所担任的均非官职,仅为差事。但是,向阳花木早逢春,由于他们供职于天子身边,因此得到皇上提拔的机遇远比一般京官要多得多。

朱智在军机处入值期间,最重要的事件是咸丰十一年秋季,在热河的避暑山庄亲眼目睹了咸丰皇帝的一命呜呼以及顾命八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骄横跋扈的情状。后来,恭亲王奕?前来行在奔丧,趁机与诡计多端的慈禧秘密接触,利用咸丰皇帝的灵柩返回北京的机会,发动宫廷政变,废除顾命八大臣。这就是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

据清宫《木兰行文档》记载,政变发生时,朱智恰好在避暑山庄的军机处入值。年轻的朱智目睹了刀光剑影,对政治权术开始初步领略。《木兰行文档》谓:

军机处赞襄政务王大臣为出具印领事,皇上于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回銮,所有本处随扈满、汉章京共十六员,应领马三十二匹,全行折价,共计银九十六两,所领是实。右咨户部。

汉章京名单

曹毓英 鸿胪寺少卿,

吴兆麟 户部员外郎,

曾协均 内阁侍读学士,

郑锡 吏部郎中,

方鼎锐 内阁中书,

朱 智 工部候补主事,

许庚身 内阁典籍,

蒋继洙 工部候补主事,

沈 淮 内阁中书。

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七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簿册档》55,《木兰行文档》。)

由《木兰行文档》可以看出,直到咸丰十一年八月十七日,朱智的官职仍然是“工部候补主事”。当时,行在军机处章京是不断从京师调剂更换的,朱智是后期到达热河行在的章京。因此,可以说朱智经历了辛酉政变的最紧张的环节。这位年轻的章京,勤奋有为,措施得宜,非但没有陷入当时执掌军机处大权的载垣、肃顺等人的网罗,而且还时来运转,此后官职开始迅速升迁。这同当时政局变迁很有关系。

祺祥政变后,慈禧年方六岁的亲儿子载淳登上了皇帝宝座,年号取名“同治”,确立了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主持军机处事宜的政治格局。从此,朱智有很多机会接触奕?,并且逐渐取得了这位亲王的信任。仅仅几个月后,朱智又官升一等。《枢垣记略》记曰:

同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本处奏:窃臣等于本月十八日将编辑新档十函进呈御览,并声明该章京供事著有微劳,恳请量予奖叙。奉旨:依议。钦此。查此次册档,事阅十年,头绪纷繁,该章京等分年编纂,详加校勘,不无微劳足录,该供事等常川在方略馆缮写办理,尤为出力,相应吁恳天恩奖叙,以昭激劝。谨缮清单恭呈御览。谨奏。工部主事增寿、朱智,以上三员均拟请遇有本部员外郎缺出,无论题选咨留,遇缺即补。是日奉旨:依议。(第110页)

一年之后,清王朝的军队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紫禁城内外张灯结彩,清廷上下一片喜庆气氛。同治三年七月初二日清帝颁谕曰:

“议政恭亲王著加恩赏加军功三级,仍加赏一贝勒”(第114页)

随着恭亲王等军机大臣升官进爵,身为工部员外郎的朱智亦奉旨以“本部郎中,不论题选,遇缺即补,并赏戴花翎”。(第118页)

三年之后,朱智又官升一等。在清宫《吏部记名新档・俸满截取在部候补拣发》专题档册中,有(黄签)俸满截取遣员的登录,其中《俸满截取奉旨记名繁缺道员用人员名单》即有“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六日奉旨以五品京堂候补工部郎中朱智,浙江举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吏部记名新档・俸满截取在部候补拣发》,同治元年立,第3册)的准确记载,说明朱智当时的职务已经相当于繁缺道员。《枢垣记略》亦称:

同治六年十二月初六日谕:本日引见御史之工部郎中朱智,著即注销御史开缺,以五品京堂候补。(第118页)

半年之后,清军在围剿捻军中捷报频传,清帝于同治七年七月十八日颁谕曰:“昨因捻逆荡平,红旗报捷,降旨令恭亲王等将满、汉军机章京等分别保奖。兹据开单具奏、该军机章京等行走有年,缮写谕旨,昕夕从公,均届著有微劳,自应量予恩施,以示鼓励。……鸿胪寺少卿朱智,著以四品京堂开列在前。”(第119页)

祺祥政变后,仅仅七年时间,朱智的官职由工部候补主事,升至四品京堂,官至京卿,可谓一帆风顺。这同他受到恭亲王的青睐有很大关系。同治九年五月十八日清廷颁布上谕谓:现已补授通政使司副使的朱智,“著仍在军机章京上行走”。而后,同治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又“因纂辑《剿平粤匪方略》四百二十卷、《剿平捻匪方略》三百二十卷,”“能奋勉出力,迅速告成,勤奋编辑,太仆寺卿朱智,著赏给二品顶戴,并加随带二级。”(第124页)

虽然朱智已经官至四品京堂,跻身卿贰,仍然还是被恭亲王留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大约就在此时,朱智奉恭亲王之命,开始续编《枢垣记略》,此中情节,可由该书之序言得之。序言曰:

雍正年间,始设军机处,宣纶?(fu)斯出纳,而典章益臻明备焉。闽梁芷林中丞充章京时,撰《枢垣记略》一书,为门七,为卷十有六,分类排纂,具有条理,盖仿宋《麟台故事》、元《秘书监志》等书之例。惟其书成于道光壬午,迄今已五十余年。制度相沿,因时损益,三朝除擢,既不乏人,恩遇之隆,尤多异数,非及时补纂,何以征文考献,垂示来兹?予仰蒙宣宗成皇帝恩勤教诲,讲读三天,于国家掌故,幸得稍窥涯?。文宗朝,命直枢廷,穆宗嗣统,荷两宫皇太后、皇上鸿恩,侍直如故。十余年来,从公昕夕,暇辄披览载册,凡朝廷行政用人诸大典,益得资所考镜。爰属章京朱智等,详稽档册,依原书体例,重加修辑。其《训论》、《除授》、《恩叙》、《规制》、《题名》、《诗文》六门,今增十二卷,合原书共为二十八卷。仅叙其事于简端。时光绪元年岁次乙亥十二月谷旦,和硕恭亲王撰并书。

据此序言可知,《枢垣记略》咸丰以降部分,是朱智等章京循梁章钜之体例而续纂的,但是,内容有不少更动。朱智增加了“亲王奉旨在军机上行走”一条,而梁氏原著则谓“亲王本非大臣可比,题名中未敢列入”。另外,朱智所选恭亲王所作诗文内容过多,“其实不少诗文是与军机处无关的”。(《枢垣记略》,初序。)这反映了朱智与恭亲王之间不同寻常的关系。

朱智《遗折》的发现

在二百多年的清代历史上,有许多高官显贵,名噪一时,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但是,随着岁月的更迭,他们逐渐被人们忘却。朱智官不高,爵不显,光绪五年才升任兵部侍郎,两年后便因病还乡,在侍郎之任的时日短暂。然而,他的名字至今还经常被提及,这同他在家乡的善举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同他回乡后出资承修六和塔,有直接关系。

六和塔历经千年,由于天灾人祸,历朝多次兴修。而光绪年间,朱智所主持的工程,尤为规模宏大。他在残存的砖结构塔身之外,重新构筑了十三层木结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达顶层,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定型下来了。据史料记载,朱智重修六和塔,工程极为浩大而艰巨,仅仅搭扎施工必需的脚手架一项,就花了三年时间。揆之清档,以上所记应属实情。

朱智这次重修六和塔,以木工为主,施工难度较高,因此工程进展缓慢,以至于工程尚未结束,他便一病不起。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躺在床榻上的朱智,自知病入膏肓,然而,仍对修塔工程念念不忘。此情此景,我是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看到他的《遗折》时才知道的。

据清宫录副奏折档记载,浙江巡抚刘树堂曾于光绪二十五年向清廷呈递了《代递前侍郎朱智遗折》。此折于“五月十六日由杭州寄发;五月二十四日奉旨:知道了,钦此。”该折称:

前兵部右侍郎朱智,浙江钱塘县人,光绪七年因病陈请开缺,南归延医,于本年四月二十八日病故。该侍郎回籍后,杜门养疴。前因目击江塘及六和塔工程紧要,历任修建,光绪二十一年蒙赏匾额云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光绪朝,吏治类。)

我在清档中所看到的刘树堂此折,是经过军机章京抄录的副本,而它后面还附加了朱智《遗折》原件。该折奏道:

臣越中下士,忝列贤书。蒙三朝知遇之恩,由部曹入直枢垣,?跻卿贰。光绪七年在兵部侍郎任内开缺,回至浙江省城原籍,杜门养疴。嗣因钱塘县境内,濒江石塘,坍塌已甚,并六和塔年久失修。臣目击情形,工程紧要,自愿分年措资,独力修建。呈请前任抚臣廖寿丰奏明在案;二十一年十一月,蒙恩颁到御书匾额一方。……今年入春以来,旧恙增剧,料不久于人世。……

臣子早经即世,臣孙应鹏,尚在孩提。现在塘塔工程,幸已及半,惟有遗属、家属,悉心经理……早竣全功,了微臣未竟之志。

光绪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录副奏折,光绪朝,吏治类。)

依照清朝惯例,内而六部九卿,外而总督巡抚以上官员,在临死之前,均需向朝廷呈递遗折,“伏枕哀鸣”,以此表示对皇帝的一片忠诚。遗折内容大多雷同,即包括略叙一生经历,表示自己之遗愿,以及子孙之姓名,以便去世之后得到朝廷的恩典。由此折观之,朱智去世之前,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六和塔工程。他至少在光绪二十一年之前,即已着手“分年措资,独力修建”六和塔了。开始时是建濒江石塘,再到修建塔座,孜孜??,朝夕念兹,以至于在他去世之前,还要遗属、家属,“悉心经理”,“早竣全功”,其造福乡里的执着精神,实在是值得称道的。

余以为,这大概是杭州人记得朱智的重要原因。

(实习编辑:严佳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